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政策法规
山东省“十四五”畜牧业科技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3-11作者:来源: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点击:
-
为进一步推动“十四五”期间山东省畜牧业科技发展,面向畜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对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我省畜牧业科技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我省现代畜牧业建设加快推进,畜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畜牧科技为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畜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十三五”期间,我省畜牧兽医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发展,奶牛育种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牧草育种技术实现新突破,猪重要疫病的疫苗研制、快速诊断、免疫监测、生物安全等关键防控技术集成创新又有新进步。“十三五”以来,新品种和新种质培育技术研发不断深入,鲁西黑头羊、中新白羽肉鸭配套系和鲁中肉羊等通过新品种(配套系)审定;饲草型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枣庄黑盖猪、莱芜黑兔、沂蒙鸡等地方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鉴定。
二是科技支撑作用增强。“十三五”期间,我省加快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科技对畜牧生产的支撑作用增强。围绕畜禽种业、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领域开展重点攻关,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促进了畜牧科技进步和畜牧业发展。以环境控制和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降低了畜禽发病率、死淘率和药物用量,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支撑大规模、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生产方式的畜牧装备技术,特别是家禽立体养殖装备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动养殖规模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以畜禽粪便发酵工程为核心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粮改饲”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了优质饲草料供应能力,推动了种养结合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以立足国内、省内饲料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新型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进一步拓展了饲料资源来源渠道,为提升我省乃至国内饲料自给能力奠定了基础;以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应用为重点,提升了畜禽生产性能。
三是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全省进一步重视高层次畜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起人才梯队、年龄结构更为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青年科技人才不断成长并脱颖而出,日益成为行业科技的顶梁柱。一批畜牧科技人才遴选充实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畜牧企业更加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极大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四是科技推广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我省进一步加大畜牧科技协同创新力度,促进产学研推融合发展。依托高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组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8个畜牧创新团队,涵盖生猪、牛、羊、驴、家禽、特种经济动物、蜂、牧草等产业;通过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畜牧业)实施,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快。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省畜牧科技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在畜禽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畜禽精准饲养生产技术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不同畜禽种间科技水平差异较大;动物疫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控技术、病原变异及机制研究有待深入,高效兽药和疫苗研发滞后;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高值化利用技术不足,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工艺技术缺乏;高效青贮饲草料生产加工利用技术与装备水平较低,草畜配套、种养结合技术亟待填补;畜牧机械装备制造技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整体科技水平与国内外领先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当前,我省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破解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提高畜牧业比较效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应对国际竞争,对畜牧科技在节本、高效、智能、绿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更加依靠科技打造发展新引擎,推进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省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围绕我省打造全国现代畜牧业齐鲁样板的目标任务,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着力完善具有我省特色的畜牧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体系,为全面推动我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既要加强畜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又要重视技术的集成创新和示范,努力提高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针对全省畜牧业生产面临的关键共性问题,结合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需求的变化,研究确定“十四五”期间畜牧科技的主攻方向。
坚持支撑产业与优化环境相结合。既要强化科技在推进畜牧业增产增收增效中的支撑作用,又要重视生物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友好、农牧循环等技术的研究和示范,为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质量、增强畜牧产业发展后劲和潜力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坚持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既要研究、引进、消化和吸收畜牧业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又要鼓励和支持常规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助力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省畜牧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具体发展目标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聚焦现代畜禽种业、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领域,努力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力争取得新进展。
——科技队伍水平不断提升。推动畜牧兽医领域科技高层次人才和骨干团队培养,推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推进。进一步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牧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三、重点方向
(一)重点研发领域。
1、现代畜禽种业。
基础研究:开展畜禽基因组选择标记和方法研究,提高育种技术的效率;开展基因编辑、干细胞育种等技术研究,探索育种新方法,创制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种质。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研究地方种质资源优异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及其形成机理,对动物及其微生物组优异基因资源进行挖掘和功能解析及利用,开展畜禽繁殖机理研究。
技术开发:重点围绕生猪、鸡、肉牛、奶牛、羊等畜禽品种,以“优质、高值、高效”为主攻方向,开展新品种(系)、新种质选育;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存技术和种质资源评价标准体系研究;发掘畜禽优异基因,加快育种信息智能化平台建设,加强现有品种持续选育,提高繁育成活率,提高品种性能特征及市场竞争力。
2、畜牧机械与装备。
基础研究:研究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工艺、畜禽生理与环境控制参数、畜禽行为与养殖设施装备的关系,研发高效养殖机械装备与设施。重点加强关键畜牧机械装备研究。
技术开发:研发适于农区饲草作物收获加工利用的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械与装备、畜禽高效养殖技术装备、畜禽疫病监测集成技术装备。推进牧机牧艺融合,研发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畜牧养殖实用机械装备。
3、智慧畜牧业。
基础研究:开展畜牧业生产与安全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处理的核心技术研究;开展畜牧业生产环境和动物生理感知关系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畜牧业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
技术开发:围绕发展数字畜牧业、智慧畜牧业,重点加强畜牧业物联网、云服务、移动互联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着力突破畜牧业数据资源优化整合技术,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挖掘等技术。
4、饲草饲料。
基础研究:构建牧草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开展新型饲草饲用价值评价;开展功能性成份的鉴定及生物学功能机制研究,开展饲草饲料高效利用调控机理研究;加快构建畜禽营养价值评价体系和畜禽精准营养调控技术体系。
技术开发:开展地源性饲料资源饲料化利用技术研究;研究优质饲草高效种植与加工利用技术;开发提高畜禽常用饲料原料尤其是大宗非粮饲料原料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研究饲草快速干燥技术、半干青贮技术、高水分防霉贮藏技术、混合青贮技术和草畜配套利用技术;研究饲草中常规营养成分的批量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违禁品检测技术;根据不同畜禽品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日粮类型,加快精细化、标准化的饲料配套应用技术体系创制。
5、环境控制与卫生。
基础研究:研究不同生产模式下畜禽环境适应性及其对生产和安全的影响效应、畜禽舍环境质量对饲养管理人员职业健康的影响机制、畜牧业温室气体及氮、磷排放参数与减排机理。研究动物源病原菌耐药质粒和噬菌体等转移元件传递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流行规律;研究抗生素替代物降低耐药性的机制。
技术开发:研发环境精准控制技术及装备,优化畜禽舍内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生物气溶胶等环境参数;研发空气、饮水质量调控技术、高效安全饲料添加剂和替抗产品;开发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高值利用等关键技术、设施装备。
6、动物疫病防控。
基础研究:以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以及畜禽新发传染病为重点,加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与病原变异、致病机理与防控理论、新型防治制品、中兽药药理与毒理等基础研究。研究动物疫病表征监测预警和病原精准鉴别诊断技术,探索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模型,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技术体系。
技术开发: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动物检疫、诊断监测、免疫防控、区域净化等多技术集成,开展规模化养殖场环境生物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相关设备和软件研发;加强主要畜禽疫病防控以及疫苗研发等研究,研制快速诊断技术、试剂盒并推进产业化;研究种畜禽垂直传播疫病、人畜共患病的净化技术。研制新型、高效、安全的动物专用抗菌药、中兽药和生物制品等。
7、畜禽屠宰与畜产品加工。
基础研究:研究畜禽屠宰、加工、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肉类质量与安全的变化规律,肉色、嫩度、保水性、风味、肌内脂肪等食用品质的形成机理和调控技术;研究福利屠宰、重要疫病和营养成分对畜产品质量的影响,建立肉类及其加工产品的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开展畜产品生产全程危害因素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技术研究;开展毛皮动物屠体中潜在危害因素基础研究。
技术开发:研发畜产品质量和品质及营养功能成分识别鉴定技术,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研究畜禽宰后胴体精细分割分级技术及标准,研发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技术装备,建立加工减损标准化综合控制技术;研发高附加值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畜禽羽毛、内脏、骨、皮等副产品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开展毛皮动物屠体安全评价和下游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
8、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
基础研究:针对污染畜产品重要病原微生物进行溯源机制宏基因组水平研究,研究耐药病原菌和腐败菌存留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机制。
技术开发:研发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标准化快检技术,研发畜产品生产加工环境质量控制技术,研发新型、灵敏、快速的畜产品中兽药和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标准化快检技术。
(二)畜牧业技术推广重点。
1、畜禽良种高效繁育技术。围绕推进主要畜禽品种的高效繁育,推广畜禽性别控制技术、人工授精关键技术、胚胎移植等技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广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育种数据标准化与信息化等应用技术;推广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优秀种质快速扩繁技术,推广优良新品种(配套系)、新种质。
2、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在饲草料生产环节,推广饲草料作物种植、收获、调制、加工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在畜禽养殖环节,推动机械化技术集成配套,优选适宜的技术路线和装备,推动逐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不同畜种机械化生产模式,不断提升主要畜禽品种养殖的机械化水平。
3、智慧畜牧业关键技术。探索构建智慧畜牧业的技术体系、应用体系、标准体系,建立可看、可用、可持续的智慧畜牧业推广应用模式,重点推广畜禽养殖信息精准获取、快速处理和饲养、运输、屠宰、病死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全产业链条的精准化关键技术。
4、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推广生猪、肉鸡、牛、羊等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屠宰加工技术;促进畜禽宰前静养管理技术、宰后胴体预冷处理和质量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广畜禽宰后精细化分割分级技术、冷鲜肉气调包装技术和新型抑菌活性材料保鲜保质技术、调理肉制品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冷藏加工环节致病微生物污染防控技术;加强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为进一步降低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5、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集成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探索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管控技术模式,依托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推广。
6、地源性饲草饲料资源饲料化高效利用技术。研制农作物秸秆、林果生产副产品、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饲草饲料资源高效饲料化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地源性饲草饲料高效利用技术和设施装备,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逐步构建各具特色的地源性饲草饲料高效利用产业技术和模式,为推进地源性饲草饲料资源饲料化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7、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区域条件下主要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大力推广适用品种、养殖工艺技术和装备设施“三配套”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加强饲料原料高效利用、标准化饲养工艺模式、高效节能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应用,推广以种养结合、还田利用为主导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8、畜禽疫病防控技术。开展生物安全防控技术、动物疫病免疫效果评估技术、动物疫病基线调查技术、快速诊断技术、鉴别诊断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净化技术、动物疫病区域化控制技术、无疫小区创建技术、兽医智能化技术等示范推广,加快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省、市、县之间和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强化本地畜牧科技工作部署,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的衔接,做好协调服务和指导,进一步调动和增强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投入保障。积极争取支持,努力推动畜牧科技投入与畜牧科技需求、发展目标更好适应。鼓励地方和企业加大畜牧科技研发投入,逐步推动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畜牧科技投入体系。
(三)营造良好环境。注重宣传畜牧兽医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倡导甘于奉献、潜心研究的精神,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畜牧业科技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