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行业新闻
猪企亏麻了!牧原神了!资本疯狂入局“攻城略地”……散户:不敢养、没钱养、不让养?!
发布时间:2022-05-20作者:来源:综合e公司、第一财经等【转】点击:
-
从去年至今年5月,国内生猪养殖行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受生猪产能释放以及消费进入淡季,猪价萎靡不振,价格不断寻底。生猪养殖企业从前所未有的高盈利期直接步入持续亏损期,行业格局也随之生变。然而,近期随着猪价“节节上涨”,生猪价格也达到阶段性的新高;同时,猪饲料价格也较前期有所下降。这暂时让生猪养殖企业稍微缓了一口气,“猪周期”要迎来拐点?
散户大量出局
中小规模的生猪养殖散户,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力薄弱,掌握信息不全面,防疫水平较低,很难扛过一轮完整的猪周期。生猪养殖散户的优势在于“船小好掉头”,在每一轮周期低谷震荡过程中,可以快速反应,实现自我淘汰,或者认亏出场。等待新一轮猪周期上行方向确认,养殖散户又会快速加入,追赶行情。因此,生猪养殖散户是否完成产能去化,可以作为猪周期是否处于底部的判断依据之一。
河南新乡原阳县的养殖户李华(化名)仍在坚持,但情绪已然不高。“这两年猪价一直不好,赔了不少钱,现在也就随便喂喂。”对于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提到的猪价回暖话题,李华不以为然,“去年也涨过一波,但没过多久就又跌下去了,横竖也都是赔的。现在这个情况,就是价格涨了也没人愿意养猪。”
2020年高峰期,李华这个并不大的小养殖场内育肥着四、五百头生猪,显得有些拥挤,彼时猪价逼近20元/斤,头均盈利有两千多元。而当下,肥猪仅剩几十头,可供后续繁衍增产的母猪不足十头,养殖场显得空荡了很多。

为了节省成本,李华喂养的猪料早已不敢使用营养更为均衡丰沛的饲料,豆粕价格上涨后,菜粕等相对便宜的替代料也都用上了。即便如此,养殖散户的资金压力依然较大,“只能用穷喂法”。
李华已经瞄上了其它门路,近期她的微信朋友圈都是关于茶业、养生品的广告,和主要为猪市信息的情况已经大有不同。
让众多中小养殖户选择去产能的原因,除了成本高企、价格低迷的因素外,还有难以堤防的非洲猪瘟。即便经常冲洗,散户们的养殖环境也会有明显异味,与规模企业严格防疫下的猪场有天壤之别,这是散户更容易受到非洲猪瘟冲击的主要原因。
“这个病(非洲猪瘟)没药可治,也防不住,猪一旦感染就不能要了,之前的投入也都得打水漂。”李华感慨,去年11月份以来,自家就有数十头猪因为非瘟死亡,周边养殖户也都随时面临疫情侵袭,束手无策。
“养猪持续亏损,中小规模的养殖场迫于现金流压力不得不退出市场,华东部分地区散养户退出比例达到60%-70%。”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表示,每轮猪周期都是行业洗牌,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正逐步显现。

年报显示,牧原股份2021年生猪4026.3万头,预计今年出栏5000万头至5600万头。但在规模增加的同时,该公司的资金压力也非常明显,截至2021年年底,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121.98亿元,同比减少16.42%,其中受限资金余额37.9亿元,同比增加453.64%;有息负债余额525.9亿元,同比增加67.94%,偿债资金存在明显缺口。
进入今年一季度,牧原股份的资金压力进一步上升,资金缺口显着扩大。一季度末,该公司短债差额为-234.05亿元,由于公司当季度对固定资产投入59.14亿元,令其融资需求更为迫切。目前,牧原股份新一轮的50亿定增尚未落地。
同温氏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天邦股份4家头部猪企相比,牧原股份的债务压力最大。相较而言,温氏股份的财务流动性最佳,短债差额为正,短期债务偿还基本没有压力,且是唯一一家现金能完全覆盖短债的猪企。

然而,作为行业中体量最大的上市猪企,牧原股份却未计提资产减值,这也是交易所关注的另一重点。

5月18日晚,牧原股份收到深交所年报问询函,公司被要求结合营运资金需求、持有货币资金等情况,说明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说明在生猪价格走低情况下加大生猪出栏量的具体考量,并分析其对公司影响。
行业如斯,猪周期拐点何时能至?拭目以待。